2020/06/21 星期日下午,臺灣可以觀測到日環食或日偏食,錯過的話下一次要在臺灣看到日環食就必須等到快兩個世紀後的 2215/06/28 了! 詳細資料可參考網路天文館的介紹:
https://www.tam.museum/astronomy/forecast_detail.php?lang=tw&id=389
雖然如此,在前一天要補班 (端午節調整放假)、後一天要上班的情形下,我還是沒有熱血到特地衝去環食帶經過的嘉義、來個當天來回,所以只好在臺北看一看日偏食領個參加獎,不過食分仍然很高,有 0.937 喔。
我在一個星期前開始準備觀測工具,例如合格的太陽濾鏡 (肉眼觀測用)、減光鏡 (相機拍照用) 等。如果有要認真拍攝的話,手錶、手機、相機等記得校時,像我這次相機的時間沒有調得很準,導致後來在對照片的 EXIF 時間戳記時感覺對不太起來。另外,地點也要先有個底,本來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天文館......,嘿嘿真的好險沒去,因為後來看新聞果然如我所料的人滿為患,場館本身、四周根本進不去。由於這次日食發生在下午到傍晚時刻 (例如: 臺北的初虧、食甚、復圓時間分別是 14:49:54.6、16:13:24.8、17:24:21.7),因此我最後選擇的地點是一個西側沒有高聳建築物、空地面積大的公園。最後就是掌握天氣狀況,下雨、多雲的話當然就沒得看。
以下是使用 Panasonic DMC-GF8、STC ND1000 減光鏡所拍攝到的 (不專業) 結果:
這張拍攝於 16:12 (大約啦,相機沒校時 QQ),是最接近食甚的一張,和臺北天文館的觀測直播畫面相當接近。食甚的瞬間蠻有趣的,今天本來是烈陽高照、酷暑難耐的一天,但是此刻卻天色昏暗、甚至還有一股涼意呢! 好像太陽提早下山了一樣。
現場有零星人群共襄盛舉,一起目睹這次難得的天文現象,但是我說啊......,透過疊了好幾層的 3.5 磁片或底片膠卷來看可能還行、藉由針孔成像的原理投影來看也不錯,但是在我附近的某一家人竟然想嘗試疊太陽眼鏡來看啦,問號??? 聽到他們說還是好亮看不到的時候,我只好趕快發揮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」(並不是) 的精神,把太陽濾鏡借給他們,不然我覺得他們很快就要去看眼科了。
最後,補一張我簡陋的設備圖:
由於只有當初相機隨附的 LUMIX G VARIO 12-32mm 鏡頭,實在不適合拍攝這種迫切需要望遠的場景,如果以後還有類似需求的話,也許我該考慮入手一個長焦鏡頭了,但是真的豪貴啊哈哈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