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/06/21

2020/06/21 日環食紀錄

2020/06/21 星期日下午,臺灣可以觀測到日環食或日偏食,錯過的話下一次要在臺灣看到日環食就必須等到快兩個世紀後的 2215/06/28 了! 詳細資料可參考網路天文館的介紹:

https://www.tam.museum/astronomy/forecast_detail.php?lang=tw&id=389

雖然如此,在前一天要補班 (端午節調整放假)、後一天要上班的情形下,我還是沒有熱血到特地衝去環食帶經過的嘉義、來個當天來回,所以只好在臺北看一看日偏食領個參加獎,不過食分仍然很高,有 0.937 喔。

我在一個星期前開始準備觀測工具,例如合格的太陽濾鏡 (肉眼觀測用)、減光鏡 (相機拍照用) 等。如果有要認真拍攝的話,手錶、手機、相機等記得校時,像我這次相機的時間沒有調得很準,導致後來在對照片的 EXIF 時間戳記時感覺對不太起來。另外,地點也要先有個底,本來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天文館......,嘿嘿真的好險沒去,因為後來看新聞果然如我所料的人滿為患,場館本身、四周根本進不去。由於這次日食發生在下午到傍晚時刻 (例如: 臺北的初虧、食甚、復圓時間分別是 14:49:54.6、16:13:24.8、17:24:21.7),因此我最後選擇的地點是一個西側沒有高聳建築物、空地面積大的公園。最後就是掌握天氣狀況,下雨、多雲的話當然就沒得看。

以下是使用 Panasonic DMC-GF8、STC ND1000 減光鏡所拍攝到的 (不專業) 結果:





這張拍攝於 16:12 (大約啦,相機沒校時 QQ),是最接近食甚的一張,和臺北天文館的觀測直播畫面相當接近。食甚的瞬間蠻有趣的,今天本來是烈陽高照、酷暑難耐的一天,但是此刻卻天色昏暗、甚至還有一股涼意呢! 好像太陽提早下山了一樣。













現場有零星人群共襄盛舉,一起目睹這次難得的天文現象,但是我說啊......,透過疊了好幾層的 3.5 磁片或底片膠卷來看可能還行、藉由針孔成像的原理投影來看也不錯,但是在我附近的某一家人竟然想嘗試疊太陽眼鏡來看啦,問號??? 聽到他們說還是好亮看不到的時候,我只好趕快發揮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」(並不是) 的精神,把太陽濾鏡借給他們,不然我覺得他們很快就要去看眼科了。

最後,補一張我簡陋的設備圖:

由於只有當初相機隨附的 LUMIX G VARIO 12-32mm 鏡頭,實在不適合拍攝這種迫切需要望遠的場景,如果以後還有類似需求的話,也許我該考慮入手一個長焦鏡頭了,但是真的豪貴啊哈哈哈。

繼續閱讀......

2020/03/14

以石墨片取代散熱膏

用了五年半的電腦逐漸浮現老態,大概二個月前開始發生隨機自動重啟,事件檢視器裡卻沒有記載任何錯誤訊息,也沒有找到相關的 Minidump 檔案 (通常會在藍畫面發生時產生)。因為發生頻率不高、零件都過保了,我也沒有其他備品可以用來交叉測試,就只好不管它將就著用。

直到有一天它又自動重啟了,不一樣的是這次開機自檢失敗,同時伴隨著響亮的 BIOS 警示音「嗶--嗶嗶嗶嗶」(一長四短),畫面上顯示著 "CPU Fan Error"。拆開機殼檢查,處理器的散熱風扇確實有 (蠻大的) 雜音,BIOS 的感應器讀數頁面亦以紅字顯示風扇轉速異常 (過低)。

為了讓這臺電腦能夠和主人一樣繼續服役、燃燒剩餘價值,看來是該換一個散熱器了,然後順便試用一下本篇的主題:「石墨片」。

組過電腦的人應該都知道散熱膏吧! 它的功能是將處理器產生的熱迅速傳導到散熱器上。不過,散熱膏常常有個缺點: 過了一段時間 (約 1~3 年,視品質而不同) 後會乾掉,導熱係數下降,使得處理器沒事就燒燙燙、有事過熱降頻。

解決方法就是重塗散熱膏,十分鐘以內的事情。但是很麻煩嘛,所以自從我知道石墨片這個東西之後就一直想買來實驗看看,因為它不會變質,導熱性能不會隨時間改變。對! 我就懶! (比拇指)。另一個原因是,我偶爾會當工具人幫別人組電腦,而這些使用者不一定每個都熟悉怎麼重塗散熱膏,在這種情境下,不必定期維護的石墨片顯得相當適合。

拆除舊的散熱器,並且把舊的散熱膏清除乾淨。



石墨片的外觀長這樣,我買的大小為 40x40 mm,由於稍微大於處理器的上蓋,自行裁切成 35x35 mm 之後直接放上即可。



最後把散熱器鎖上。



跑 Prime95 燒機測試四十多分鐘,最高溫度攝氏 65 度。


操作上真的很方便,完全不用像散熱膏那樣需要斟酌用量,我以後組電腦都要改用石墨片了。不過,提醒一下石墨除了具有很好的導熱性外,同時也是優良的導體,絕對不要在電腦有通電的狀態下讓它掉落在任何零件上,不然你可能就要買新的電腦了。

繼續閱讀......